今日之森

还有多远,一念之间。

同为研究生的你是否也有和我一样的焦虑

2021-09-06


记得高中的时候,我们班是当时为数不多换过很多数学老师的班级,当时大家心中的偶像级数学老师“强哥”,之所以称为强哥,是因为这位老师常常向我们班推崇当时的”浙大强哥“郑强教授的思想,再加上他本身是郑强教授的铁杆粉丝,而当时我们是他的铁杆粉丝。由此而来,他便是我们的强哥。

2014年,高中毕业前夕,老师们都给予我们很多希冀和祝福。而我们这位强哥的一句话我相信深深烙在每一位毕业生的心里。

强哥只说了一句话:高中毕业后,用十年时间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有价值的人。

现在已经2021年,高中毕业快七年了。

想想都可怕,七年时间过去了,很显然没有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有价值的人。

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或者借口肯定能找出一箩筐,人嘛,总是倾向于放过自己或者宽恕自己。

我想最大的原因还是得从大一的高数老师说起。有趣的是,很多事情都能和数学老师挂钩。

大一还没正式入学的时候,就在qq群里听学长学姐们说这位神一样的数学老师(当时这位老师的自我介绍是:走错一步路),所以下面就称他为“走错一步路”老师。

之所以称他是神一样的数学老师,原因有以下几个:

当时两个小时的数学课他可能5min就讲完了,剩下的时间让大家自习,有不懂的再找他讨论;

他喜欢喝水,每隔两分钟就要喝一次;

他不修边幅,其实就是穿衣服随便一点。

(因此好像还被学校教务处的老师们约谈过,当时我碰巧就在旁边。)

甚至2年后的某一天中午我偶尔还在教学楼里再次碰见过这一场景,后来“走错一步路”老师离开的时候走得急忘记拿水杯,我急忙送下去。

其实最神的不是上面这些,而是当时上课过程中,面对我们这些刚上大一,对大学生活还充满各种好奇和期待的小萌新,“走错一步路”老师常对我们说,要学会放下,“放下”一词也成为他课堂上的高频词汇,伴随高数课堂始终。

放下手机,就会离网络远一点,离生活近一点。

放下杂念,就可以静下心做事情。

我想这两句话所传达的理念才是这位“走错一步路”老师的初心。一来让我们不要总把手机捧在手心,而与生活和身边的人渐行渐远;二来让我们摒弃杂念,静下心来做事情。

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巧合。高中数学老师强哥给了我们定了一个总的目标:十年之内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有价值的人。而高数老师给我们具体的实践方法:放下杂念,然后安静努力的成长。

说到这里,起码我是幸运的。两位值得尊敬的老师为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指明了方向和方法。

但回过头看,六、七年过去了。显然两位老师的话我都没有听到心里去。哪怕听进去一点点,我想都会很不一样。

而现在读研究生,也无疑又是一场赛道之外自我较量的马拉松,在这个过程中想的也会越来越多,堆积起来就是无限的焦虑。平时不想这事的时候其实倒也没什么,日子也会在平淡中一日日流逝。有时候漫无目的忙碌起来的时候也容易忘记这事儿。

但总会有那么一瞬,就会突然思考,这段时间做了什么?有没有什么进步?实验上有没有结果?思路上有没有新的想法?亦或是最近过的是否有趣?有没有尝试一些有趣的事情?等等一大堆的问号就会接踵而至,然后就会瞬间陷入无尽的懊恼,纠结和焦虑当中,于是这几天肯定都很糟糕,什么也不想做,吃饭也没胃口,当黑夜来临,又失眠。

这种情况并不总是发生,但时常会冒出来。扰乱思绪的同时又是对现状的狠狠一击,因此也得以再次整理情绪重新出发。

这种往复循环的状态就像是努力向渐近线靠近的双曲线,尽管逐渐远离,但始终最靠近。就好比每个人都奉行的初心。

而读研之后的焦虑更多的原因还是归结于没有真正“放下”,没有静下心来思考,没有认真做事情,由此产生的浮躁的思绪只会让时间被无情消耗,而自己却一无所获。

这其实和马拉松一样,我参加过几次正式的半程马拉松,平时也跑过不下几十次25km以上的长跑。长跑是很容易失败的,失败的原因很多:

比如定好第二天早起长跑,结果起不来,然后放过自己;

比如第二天跑前”不舒服“,又不想跑,然后又找借口;

比如第二天天冷,又想放弃;

比如终于开跑了,心里不静,想七想八,随时都想停下来;

比如自我博弈终于跑了快一大半了,又要打退堂鼓,好吧,总是很容易半路中止。

但千说万说,想要成功跑完全程,又很容易,那就是什么都不要想,简简单单,一定会有好的成绩,沿路也能看到美丽的风景。

说起来容易,却又难以做到。虽是废话,可事实如此。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。

记得本科期间,其实还认认真真研读过几篇硕士论文,那个时候看一篇完整的硕士论文对我来说还是很庞杂的,起初看过很多遍都难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导图,最后只能一章一章的看。当时由于刚接触实验相关,论文中每一页都有不懂的地方,除了请教导师和师兄师姐们,自己则需要查阅很多相关的文献来找到一个解释。慢慢的,到后来课题做完了,对实验思路也有了清晰的认识,尽管认识依旧浅显,但总归是更进一步了。有了这样的积累和沉淀,在后期做毕业论文的时候也是得心应手,很快就高效的做完了全部的实验和论文撰写。

读研之后,其实说心里话,很少系统全面的研读过一些论文了,大多数时候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,这瞅一瞅,那看一看。

读研之后,需要了解的知识面更广,在学习过程中也更觉自己无知,这个时候内心产生的恐惧和焦虑是巨大的。

虽然我也通过各种方式在积累和沉淀,但总觉沉淀和积累的速度远远不如焦虑来的迅猛。

很多时候我的状态就是,文献看不进去,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?可是日子一天天流逝。

这种状态不好不坏,更像一把双刃剑。

显然,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,说明我是在寻找一种出路。因此这把剑于我而言,是一把定期自我警醒的反思之剑。

说到最后,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重新思索“放下”的含义,在马拉松赛道上,丢弃所有影响状态的其它,调整好心态和节奏,在领略赛道上以及赛道两边的风景的同时,奔向终点。

我想,这也必定是一场激情洋溢的马拉松比赛,在这条赛道上有必要时常和自己对话。

最后,我们何其相似,又何其不同。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