硕博士研究生应该以 预聘制 的程序进行自我评审
2021-09-06
森言森语 对于预聘制,我不是特别了解,毕竟我不是参与者,平时只是大概听说,听说过的预聘制也不是正版的预聘制,最近从《饶议科学》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大致了解一些。预聘制本身是非常人性的,是宽容的,也是良性的。其实我在想,“预录制”的紧迫感也值得硕博士研究生思考。
关于预聘制? 以下内容摘录自《饶议科学》微信公众号“中国高校人事制度:关键的改革与质量的提高”一文。
—-开始摘录—-
简单的流程:助理教授——副教授——教授
简单的说,博士后通过推荐信、委员会评审、面试、学术报告、委员会投票的程序竞争应聘助理教授,投票通过后成为助理教授,享有独立的学术待遇,不从属特定的老教授、大教授,且不再经过其他评审即可招研究生(北大、清华自动成为博导),有研究空间,研究条件。
助理教授第三至四年,所在院系形成小组,并咨询校外(包括国际同行)其学术状况,对其发展状态进行评估,告知个人评估建议(优势、弱势,注意点),供其参考,以便给其合适的指导、促进其职业发展、分辨其潜在问题,并向学校提交评估报告备案。除非出现极端情况,一般三年评估并不导致解聘。我在北大十四年,没听说过两校有三年解聘的,所以三年的评估主要是帮助青年教师,而不是压力。
在6-8年后(取决于不同学校,北大是一般6年,如果有理由可以延长一到两年,但一般只能提前,不能无道理地推迟),需要进行评审。一般是院系为每一位进入评审的助理教授形成一个小组,负责收集其学术评审资料,包括全球同行的评价信,一般是十几封信。发出请求和收回的记录全部在案,如果被邀请评审的很多人不愿意评审、不愿意回信,回信率很低也是一种无言的表态,虽然一般后来还追加评审信,但这一记录会给以后评价带来提示。小组收集资料后,有自己的意见,提交院长,院长请院学术委员会评审,包括候选人给全体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全学院教授作学术报告,委员会和院长都看校外评审信,然后院学术委员会和院长分别写评价报告,上交学部,再上交学校的评审委员会(各校的名称不同,北大是三个人才委员会,分别为理工科、人文社科和医学)。学校的委员会提前指派学部的人读材料,院长或其代表到委员会为每一位候选人陈述。委员会根据材料(履历、代表性学术工作、评审信、院系学术委员会意见、院长独立意见、教学评价、师德师风报告等等),在听取院长汇报后提问,最后无记名投票决定是否该助理教授可以成为长聘副教授。获得通过者,得到长聘(tenured),可以提高待遇继续在学校工作。未获得长聘副教授者,可以申请缓期一年离开学校。申请正教授是一般的常规,但在获得长聘副教授后,正教授不是“非升即走”,只有助理教授成为副教授的长聘的评审是“非升即走”。
预聘制的所有聘任人员,有明确的合同,有明确的法律依据,如果用人单位不践行预聘制的合同,可以被法律管束。
—-摘录结束—-
预聘制是负责任的 预聘制不是蛮横的不讲道理的“非升即走”,而是在完备的制度体系下,通过合同作为最后保障,给年轻人以最大支持,并定期关注年轻人发展,最后再以全面且系统的评审程序对预聘制的助理教授进行评审。这从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年轻学者,给与了年轻学者最大的学术自由,但由于中期评审和最后的评审,因此,这也将从根本上促使年轻学者集中精力做好学术,提高学术质量。只要预聘制执行规范,这无疑是对年轻学者最大的鼓励和支持。
研究生应该自我评审 研究生和博士生招生可以通过推免的方式,也可以通过统考或申请-考核制。但不论哪一种方式,基本上都是“终身制”,即只需要获得推免资格,或通过全国统考面试、或通过申请-考核制后,就可以高枕无忧了,一般来说,没有人担心(如果担心,很大一部分是想给自己凭空加戏份,毕竟纵观任何一所校史,除极个别情况,拿不到学位的肯定是极少数)自己拿不到硕博士学位,反正到最后大多数总能毕业,最后开开心心的拍毕业照。造成这种情况是没有淘汰机制,或者淘汰机制不明确也不完善,其实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不完善的培养机制。
当然,硕博士阶段,自我培养应占很大的比例,尽管没有实质的“预录制”,没有“非升即走”的淘汰机制,但是有必要用预聘制的程序来自我约束和培养,如果不,那就是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极不负责任,因为硕博士阶段,通常来说有比“预聘制”的助理教授更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实现自我评审的程序。每半年进行自我评审,给出自我评审意见和最终评审结果很有必要,因为以半年为拐点,可以考虑初步评价上一个半年是否有所进步,是否有必要继续?或者调整思路。
自我评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一个问题。
每年春招或秋招的时候,很多同学会嫌弃用人单位给出的待遇差,工资低。往往这个时候我们没有想清楚一个问题,那就是我们可以给用人单位带来什么?记得以前听过一个观点,如果用人单位反问应试者,应该给你怎样的待遇?开多少钱的薪资?这个时候,如果是我,我是没办法回答的,仔细一想,我好像真的没什么特别,这个工作给我是做,给别人同样可以做,那又凭什么开高薪资用我呢?
但是通过定期的自我评审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逐步给自己答案,或者将来作为应试者给出自信的答案。
这个答案就好比个人陈述,可以很扎实的陈述自己做过哪些值得的努力,是不是有资格成为长聘副教授,在面试时可以自信回答,有能力有资格享受对应的待遇。
另外重要的是,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,每个阶段都应该有代表作,而定期自我评审可以从大体方向上规划,就不至于走偏或停滞,这也有助于尽可能完成某一阶段的代表作。
自我评审的矛盾点 预聘制是负责任的,同时也是严肃的,来不得半点猫腻和虚假,如果有,那就不再是预聘制,我想严肃性也应该是预聘制的根本保证。
就好比自我评审,自我评审的环节很难过于具体,但只要稍微自我开脱,那也就不再是实际意义上的自我评审。
预聘制一般6年,硕士研究生一般3年,博士研究生一般4年,直博生一般5年。
预聘制的6年不能半途而废,硕博士研究生的几年里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否则不管预聘制还是自我评审都将失去意义。
非升即走 在真正的预聘制体系下,非升即走是必须的,也是必要的,应该有真正的“非升即走”。 而硕博士在自我评审的过程中,也应该常怀“非升即走”的危机感。